1986年油价_1986年油价崩溃之后石油市场价格持续下降
1.悬赏:如何能够查到国际原油价格不同年月的历史数据?,最好同时能有曲线图。
2.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的投资有什么厉害之处
3.有谁知道1980年到2000年的国际石油价格
4.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5.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
1桶约合159公升。
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
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
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
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
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
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
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悬赏:如何能够查到国际原油价格不同年月的历史数据?,最好同时能有曲线图。
小布什
名门“浪子”,劣等学生
布什1946年7月6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这里是耶鲁大学所在地,他正是在他父亲老布什上大学期间出生的。
尽管出生在东北部,但布什是个地道的得克萨斯牛仔,他的成长和发迹都在得州。
布什从小就是个叛逆的孩子,他有个太过完美的爸爸。在老布什这样的实力派人物面前,他总显得那么渺小。于是,当他无法变得像父亲那样强大,他只有选择走向另一个方向。
布什的童年在得州的米德兰和休斯敦度过,显然,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在小学时代,他就经常惹是生非,母亲芭芭拉甚至还曾被校长叫到了学校。上中 学时,他的成绩照样很差,见到书本就头痛。有报道说,他12岁开始学抽烟,说话带脏字,欺负弟弟,调侃修女。老布什夫妇对这个儿子非常头痛。布什也承认, 他年轻的时候不招父亲喜欢,但他故意这样。
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布什家族成员一直受教的耶鲁大学,主修历史。他在校时成绩几乎没有值得圈点之处,大多数课程仅得C,他还修过政治学和经济学,但成绩同样十分糟糕,唯有哲学和人类学成绩好一些,但也仅是B+。
在学校里,布什还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无论到哪里,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对晚会乐此不疲的家伙”。当时,布什本人面对杰出人物辈出的家风和伟大父亲的存在,也自嘲道:“我是个出了圈的劣等生。”
大学毕业以后,布什到得州国民警卫队空军任飞行员,勉勉强强履行了服兵役义务。不过,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参加国民警卫队是为了避免被派到越南战场上。还有媒体报道说布什曾在服役期间擅自离队,后来还因为没有参加一次体检而被取消了飞行员资格。
不仅如此,在这期间他生活放荡,饮酒过量,还曾经因酒后驾车被吊销驾驶执照两年。
服完兵役,布什曾向得州大学法律专业提出入学申请,但遭到拒绝,后来他转而到哈佛大学商学院学习,并于15年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历史上的首位“MBA总统”,后来成了布什的“卖点”之一。但也正是在他的任上,金融海啸袭来,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布什的“MBA总统”之名,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
商界打滚,屡战屡败
15年,怀揣MBA学位的布什愉快地沿着东海岸旅行,直到回到了老家得州西部的米德兰镇。布什回忆说:“米德兰在我面前出现了,那是我需要去的地方。空气中有某种激动人心的东西,每个人都在那里嗅来嗅去。”
17年,是布什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用5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办了自己的油气勘探公司——阿布斯托能源公司。他的父亲老布什当时是 中情局局长,其从政前正是靠石油成为百万富翁,于是布什的商业冒险,便自然地获得了亲戚朋友们的资金支持。他的叔叔乔纳森·布什为他的公司拉到了20多位 股东,其中包括布什的奶奶多萝西。股东们总共投资约300万美元,但却连1分钱的利润也没赚到。
这一年,布什还进行了他的第一次政治尝试——他突然决定竞选众议员。不知是不是家族的宿命,他虽然通过了共和党人的初选,但被强大的民主党对手击败。他的父亲老布什1964年在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失败,他的爷爷也曾在第一次竞选参议员时失败。
不过,尽管商界政坛第一战都失败了,他却在情场上找到归宿。就在这一年,布什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了出身于小户人家的图书管理员劳拉·韦尔奇。他们 两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他喜欢夸夸其谈,而她则善于倾听;他时常吵闹暴躁,她总是安静从容。约会仅3个月后,他们闪电般地结了婚,他们的婚姻是浪子与淑女 那种奇特而又经典的婚姻。
然而结婚似乎并没给布什带来多少好运。1982年,布什将公司改名为布什石油公司。虽然这时候老布什已是美国副总统,但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却无法改变石油价格下跌、银行利率上浮的事实。布什石油公司曾几次濒临破产。虽然次次都有贵人相助,但布什的压力不言而喻。
1986年1月,油价从每桶25美元跌至每桶9美元,像布什这样的独立石油商人只得勉强度日。他削减了25%的开支,解雇了大批工人,但都无济于事。在这段困难时期里,他更加依赖酒精,常常通宵狂饮直至第二天早上妻子劝他别再喝。
不惑之年,改写人生
这一年,小布什已经40岁了,他那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也已经5岁。这一年,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妻子的帮助下,他终于戒酒。不知道是不 是戒酒给他带来了好运。1986年9月,他成功地将自己公司的股份出售给哈肯公司,换得价值32万美元的哈肯公司股票,同时还获得年薪8万美元的顾问工 作。哈肯公司看中的不仅是小布什的公司产油量高,更重要的是“乔治·布什”这个名字。当时他的父亲、副总统布什要竞选总统的呼声已经很高了。
1987年,无事一身轻的布什被父亲召去,帮助他参加总统竞选。他和老布什的竞选顾问安特沃特成了好朋友,参与制订了老布什的竞选战略。这时的小布什对政治没有表现出多大兴趣,老布什的助手们却发现他总能把气氛搞活。
而对于布什来说,助选最大的收获是他和爸爸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这是父子俩第一次像成人一样密切合作。老布什终于发现儿子的政治天分,他回忆道:“对我们俩来说,这都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他很能帮我的忙,而我认为他在现实世界中变得更坚强了。”
老布什赢得大选后,布什决定返回得州,这令所有同僚都大吃一惊。作为当选总统的儿子,他完全有机会弄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布什另有打算,他第一 次考虑到竞选州长。1989年初,他对一名记者说:“如果我去竞选州长,我几乎肯定当选。在得克萨斯这个媒体遍布的州,姓氏和身份是极为重要的,而我已经 拥有了这个优越条件。”然而小布什放弃了,正如他几个月后对《时代》周刊记者所说,他最大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超越‘乔治·布什’这个名字?”
1990年小布什来到达拉斯,出人意料地与人合买下了“漫游者”棒球队。为此他四处集资,说服了一大批投资者,并向银行50万美元。很多人 愿意资助他,只因为他是总统的儿子。小布什并不否认这一点,他坦然地说:“身为总统的儿子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我不能让机会溜走。”为了宣传球队,建设体育 馆,小布什奔走于得州各地。他的宣传口号“棒球、苹果派和第一家庭”深入人心,他挣到了钱、提升了自己的名望,和总统父亲有了更多的交流。他任球队总经理 直至1994年11月8日他当选州长那一天。
到1998年卖出“漫游者”时,他拿到1500万美元,而最初的投资只有50万美元。
6年州长,8年总统
从1980年起的4次选举战中,布什都负责布什家族在得州的竞选事务。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得州民众。他始终牢记着父母和安特沃特教他的四大原则:相信直觉、收集信息、站稳脚跟、把家庭当作大后方、强化纪律。
在1994年竞选州长时,布什成功地抓住得州民众害怕犯罪活动的心理,以压倒多数获胜。在州长任期内,他果然降低了得州的犯罪率,民意支持率一路攀升,1998年他再度当选州长,通往白宫的道路开始展现在他面前。
在挑翻战功卓著的参议员麦凯恩等人后,只当了不到6年州长的布什获得了共和党提名,挑战当了8年副总统的戈尔。2000年的总统选举人们至今记 忆犹新,那是一场充满了喧嚣与混乱的选战,选民的票数无法决定胜利者,最高法院的法官们不得不出面平息这场乱子。布什最终成功入主白宫,但他也成为最有争 议的。
无论对什么人来说,管理世界第一大强国都是一项艰巨任务,更何况布什从政时间短,经验少,特别对外交事务几乎一无所知。好在他有一个总统父亲,留给他一大批实干型助手——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卿鲍威尔……
在布什的第一个任期中,美国遭遇了“9·11”恐怖袭击,布什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他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尽管遭遇了超乎寻常的质疑与批评,但他却在2004年成功连任。
又是一个四年。这四年中,美国依然没有走出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泥淖,而且又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阴影之中。只不过,这些如今将不再是布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都交给了下任——贝拉克·。
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的投资有什么厉害之处
期货行情软件的数据不够全面.
1986年1月2日-2008年3月7日 每日WTI原油价格:
://tonto.eia.doe.gov/dn/pet/hist/rwtcd.htm
1987年5月20日-2008年3月 每日布伦特原油价格
://tonto.eia.doe.gov/dn/pet/hist/rbrted.htm
要的话给你一个EXCEL格式的,里面有数据 自己可以做图.
://tonto.eia.doe.gov/dn/pet/xls/pet_pri_spt_s1_d.xls
如还需要其他原油相关数据请联系021-68401015
有谁知道1980年到2000年的国际石油价格
网友回复:
上学期有幸上过曾在Al-Waleed王子的投资公司干过9年的Jeffrey Towson教授(About | Jeffrey Towson)介绍价值投资的课程,他在课上介绍过一些Al-Waleed王子的投资策略,我凭记忆和当时的讲义简单答一下(其实就是一些大道理,应该也不算什么公司机密,加上在有的访中王子和Towson教授也会介绍自己的投资策略,Towson教授的课程讲义也在其个人网站上公布过,所以私以为在这里写写应该没什么问题)。
(以下结构和主要框架参照Towson教授叙述的观点,笔者做了拙译并添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Al-Waleed王子是最早开始全球化投资的价值投资者之一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当初很少有价值投资者涉及跨国投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所有人都知道巴菲特,他可以算是最有名的价值投资者之一。巴菲特一直保持稳健的投资策略,希望够买的是“可以持有一辈子”的资产。因而他总是注意不去涉及那些复杂的,超出自己理解范围的行业、公司(笔者:最近好像买了IBM,不过现在IBM的业务已经不属于什么rocket science了。巴菲特重仓股IBM遭基金经理朱肯米勒看空),更别提他所不熟悉的海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了。加上巴菲特活跃的年代,世界还没那么平,跨国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种种困难,所以很多发达国家的价值投资者并不会涉及这些。
顺便介绍一些价值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障碍:
当前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不确定长期内在价值亦不确定(这点是巴菲特尤其看重的)投资渠道阻碍多对相应资产的控制可能并不受保障(比如突然被国有化)
自然,有些价值投资者通过一些手段来规避这些障碍,但并未见大规模的尝试。Al-Waleed王子则利用自身的优势,着重对这一传统价值投资者敬而远之的领域进行投资,并且收获颇丰。具体是怎样的优势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充足的可靠的资本
提到沙特阿拉伯,嗯,石油!1948年一桶石油的价格是$0.22,10年$0.89,然后随着阿拉伯世界对石油出口的限制,在14年跃升到$10(笔者没来得一一验证)。这期间阿拉伯从石油上取得的收入翻了数百倍,带来的是急剧提升的人均财富以及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作为王子,有沙特阿拉伯的支持,Al-Waleed的投资公司可以说,富得流油。不过世界上富人并不少,Al-Waleed王子的优势也不止此一项。
2. 政治实力
嗯,毕竟是王子,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搞定。这点很多富人很难做到。价值投资者之所以规避发展中国家也是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有企业分量太重,同时还具有相当大的对市场的干预能力(不,并不只有那一个国家是这样的)。
二、Al-Waleed王子的投资策略
1. 犀牛鸟(Bird on rhino)策略(1980-1990)
(bird on rhino是Towson教授的原话,就是那个站在犀牛背上帮着犀牛打理那种鸟,不知道学名是啥。)
解释起来就是,投资那些为大型国有企业和("Rhinos")提供服务或其他价值的公司。理由很简单,这样的企业往往与在该国的合作伙伴有着非常强的关系(可能是品牌、独特的技术、或者关系等),而没啥背景的海外资本又很难介入。例如,Al-Waleed当时投资了一些澳门的广告、HR、业公司。
2. 西方折扣猎手(Western Bargain Hunter,笔者承认这是个糟糕的翻译,本想译作“薅羊毛的”)策略(1990-1998)
背景:1986年油价崩了,带来了一系列震荡。很多金融机构由于坏账等问题陷入了困境。
价值投资的一种方法就是发现那些价格过低的资产(比如价值投资鼻祖Ben Graham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Net-net),买入并设法清算然后卖出。Al-Waleed王子的做法则是,找到那些出于某种原因处于困境中,但本身实力并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公司。比如,发生了流动性问题、资产重组中、管理层变动、品牌价值缩减中的公司等……
一个著名的投资案例就是90年代初其对当时举步维艰的花旗银行的投资(到次贷危机之前,Al-Waleed王子持有的花旗股份甚至达到过他总资产的一半)。在这一段,王子扮演的角色可以被称作“the Prince of Fallen Angels”,购了许多这样的暂时遇到困境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短时期,很多的投资是通过PIPE(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 上市后私募投资)进行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具体了解这种工具。
3. 国际视点(1998-现在)
市场的全球化速度在这一段时间急剧加快,全球经济也从欧美领衔慢慢转化为一个更多极化的情况。Al-Waleed王子之前的全球策略到这一段时间也开始爆发。
在Kingdom Holdings Company的官方网站的投资项目页面(Investments | Kingdom Holding Company)上,我们可以查到一些KHC对一些著名的公司的投资。由于很多项目并不是对上市公司或者成熟市场的投资,并没有公开展示在其官方主页上。笔者自己也没能力找些生动活泼有趣的例子,就随便列列,诸位读者可以自行感受一下(通常只是有一部分股权,不是全资控制):
金融:Citigroup (花旗集团)
地产:Jeddah Economic Company, Kingdom Riyadh Land (16.5-million square-meter), Kingdom Centre (Trade Centre Company Ltd, 这是个99层的摩天楼), Kingdom City (具备一个城市的所有功能的一片地), etc.
酒店:Four Seasons Hotels and Resorts (四季酒店), The Plaza, New York (纽约广场饭店), etc.
:Disneyland Resort Paris (巴黎迪士尼乐园).
媒体:News Corporation (新闻集团), Time Warner (时代华纳), etc.
科技:Twitter, AOL, Apple, Motorola.
零售:eBay, 京东, etc.
还有其他各种行业……
是的,KHC是京东的大股东之一。这次京东上市又能赚一笔……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70年代至今的国际原油价格表
国际石油价格涨落变化非常之大,从1945-13年仅1~2.5美元/桶,到19年的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了1981年的2月的每桶39美元,1986年又降至13美元,90年海湾战争是油价上涨到30美元/桶左右,90年代后期有在十几美元左右的水平上下徘徊,从1999年1月的每桶10美元左右上涨到了2000年11月的每桶近31美元,12月份价格有所回落。
20世纪80年代的油价大震荡
12年原油价格大约为$3.00/桶,但是到了14年,原油价格上涨了四倍之多达到$12.00。中东战争始于13年10月5日叙利亚和埃及对以色列的袭击。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这个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国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禁运。阿拉伯国家削减了500万桶/天的产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国家增加的产量所抵消。削减的400万桶/天的产量一直延续到14年3月,代表了世界产量的7%。
如果还有对石油价格控制权从美国转移到OPEC的怀疑,那么在阿拉伯实施了石油禁运后便彻底消除了。原油价格在短短六个月之间上涨了400%,油价对石油供应的敏感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从14年-18年世界原油价格相对变动得比较平缓,价格从$12.21上涨到$13.55/桶。经过通涨调整的原油价格在这段时期保持稳定。
两伊危机:
伊朗和伊拉克危机导致了19-1980新一轮的原油价格上涨。18年11月-19年6月伊朗革命导致了了每天200万-250万桶原油产量的减少。1980年两伊战争直接导致了伊拉克原油生产削减了270万桶/天、伊朗减少了60万桶/天。与这两次相联系,原油价格从18年的$14/桶上涨到1981年的$35/桶。
美国油价控制-失败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在战后的能源政策,这一时期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小很多。美国对在国内生产的原油实施价格控制以期减轻13-14期间油价上涨的冲击。一个显然的结果是美国消费者对进口原油比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国国内的生产商则减少了相应的收入。
政策达到目的了吗?短期内由13-14原油价格高涨所造成的衰退减轻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响。如果美国没有实施价格控制,那么国内的勘探和生产会大幅度地提高。并且原油高价将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汽车将会提高单位油耗的英里数,房子和商业建筑会降低对用油的依靠,工业生产将会提高它们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这样,在19-1980,美国会降低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由两伊战争引起的原油供应的短缺对价格的影响也会大大减轻。
OPEC调控原油价格的失败
OPEC很少能够对价格实施有效控制。经常出现某一OPEC成员国违反协议的情况,而协议的基本要求是执行成员国的生产限额。19-1980,面对不断高涨的原油价格,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不断对其他OPEC成员国提出警告,高油价将抑制对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当成了耳边风。日益高涨的油价在消费者中导致了若干反应:油绝缘装置在新房子中的应用、旧式房子提高了对油的绝缘、许多工业生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车提高了单位油耗的英里数。这些因素加上全球经济衰退对需求的影响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下跌。对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暂时的,但是当石油价格降低,没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绝缘装置、没有人去替换高利用率的装备,许多对原油价格上涨的应对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设置的$18/桶的目标价格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价继续保持疲弱。随着1990年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油价曾出现上涨,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油价进入了稳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涨调整的油价到达了自13年以来的最低点。
价格循环出现了,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劲和亚太地区经济的繁荣,从1990-19世界对原油的消费增长了620万桶/天,亚洲几乎增长了30万桶/天,从而推动了原油价格的恢复。
原油价格的上涨因为OPEC对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的低估和忽视而突然停止。19年12月开始,OPEC逐渐把它们的限额从提高250万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万桶/天。亚洲经济出现停滞,1998年亚太地区石油消费量自1982年以来首度出现下降。低消费量和OPEC的高产量促使价格呈螺旋型回落。作为回应,4月,OPEC削减了125万桶/天的限额,7月继续削减了133.5万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价格继续回落。OPEC于1999年4月继续削减171.9万桶/天的限额,才使得价格出现回升。
从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5年大幅下降。随后,1986年又发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油价战”,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供应前景不明和油价的大幅上涨,都使西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速开始大大降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口的石油减少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世界1980—1982年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长迟缓变为负增长,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着,整个西方石油工业,从上游的油气勘探和开,到下游的储运、炼制和销售,迅速陷入一场全面的和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由供不应求和被疯狂抢购变为销售困难,油价由暴涨转为跌落,竞争激烈,生产大幅度下降。从19年到1983年,世界市场日消费量减少590万桶(1桶=0.16立方米),从5160万桶降至4570万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年降低了43%。
面对油价下跌和市场份额缩小,OPEC在1983年第67届特别会议上,将原油的官价下调至每桶29美元,并决定“限产保价”。规定最高日产量1800万桶(19年最高日产3100万桶),并规定每个成员国的限额。由于OPEC内部分歧较大,考虑到其他成员国减产的难度,而让沙特阿拉伯承担“浮动产油国”的角色。OPEC试图通过“限产保价”来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价回升,但此举却使其石油产量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1985年,其日产量已降至1847万桶,市场份额也从1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届部长级会议正式宣布以“减价保产”争夺市场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国际石油市场由此出现了大混乱,导致1986年的“油价战”和油价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内,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降到每桶仅19.5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该油价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伦敦现货石油市场交易活动完全停止。3月4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国际石油价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同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装上油轮的沙特阿拉伯轻质油价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价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达70%。至此,油价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产量问题达成协议,并提出恢复OPEC官价。就在第79届部长级会议结束后的1986年10月29日晚,担任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25年之久的风云人物亚马尼被宣布解职,他的解职也宣告了据称是由他所发起的这场油价大战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届部长会议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参考价格”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 12个成员国的石油产量限额为每天1580万桶。会议改变了1985年“限价保产”的政策,又回到“限产保价”的老路上来,只不过其油价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价格战”基本结束。
这次油价大震荡给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后的国际石油形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纷纷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新突出强调要坚持“一体化”体系。
尽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历史上一直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谈这一问题,而且在80年代初还曾出现过要实行“非一体化”的说法。经过1986年油价暴跌之后,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坚持“一体化”,以确保公司的业务平衡和财务稳定。
(2)在油价低落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各大公司纷纷强调实施“最优原则”。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复强调,它的“基本哲学”是“最优选择”,即“把力量集中在我们擅长的事情上,进行投资使它变成更好”,“关闭或卖掉”不合这一“标准的业务”,决不“充当二流角色”。
(3)坚持把取得新的油气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大力进行油气的勘探开发,同时,强调对已有的油气的开补偿率。
1986年和1988年油价大幅度下跌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利润也急剧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强调上游业务的重要性。1988年壳牌集团的石油投资达81亿美元,其中用于上游部分的占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样,找到新的合理价格的油气供应已经成为一项压倒一切的目标”。
(4)大力加强兼并和收购活动。
为了解决储量紧急和勘探无重大突破并且费用日益困难的问题,兼并和收购也成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气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亚于甚至超过勘探所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